9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患者安全相关情况。9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在上海举行“2019患者安全推进会”。紧挨着召开的两场会上,众多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及其他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患者安全不是哪一方力量单独能做好的,需要调动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组织、医务人员等各方力量,让人人参与其中。
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何为患者安全?目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阐释,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医疗系统日益复杂和医疗机构中患者伤害的增加而出现。其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医疗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的风险、错误和伤害。该学科的基石是从错误和不良事件中学习以便不断改进。其中,不良事件上报是被世界各国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是人就会犯错,要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不仅要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也要减少和避免自己成为别人要讲的故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说。而他口中的“从错误中学习”,目前主要体现为各家医院都积极推进的患者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工作。
记者从世界卫生组织了解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所有医院活动和支出中,有15%直接由不良事件造成,最严重的事件包括静脉血栓栓塞、压疮和感染。据估计,仅在这些国家造成的伤害总成本每年就达数万亿美元。
在应对不良事件上,我国不少医疗机构很早就开始了探索。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说,2011年,该院开始主动上报药物不良反应。2014年,整个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免责报告制度开始实施。去年,该院又跟阿里钉钉团队一起打造了“浙钉医”App,里面有非常方便的不良事件上报板块,医护人员发现不良事件随手拍就可以上报,并直接与医院工作站联通。记者在“浙钉医”里还发现了一个专门针对不良事件培训的栏目。何强说,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后,医务部会制订或修订相关的制度并培训,以弥补缺陷,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针对培训内容设计一些考试题目,全院相关职工全部要参加考试。第一次考试后,收集大家出错比较多的题目,再培训,再考试。他还透露,“有次考试某位科主任连续考了6次才过。”
中日友好医院去年建立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院内上报信息系统,优先改善患者身份识别、药物使用、围术期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该院院长孙阳说,截至今年9月4日,系统报告不良事件共计1054件。
不过,“不良事件报告不能光盯着临床。2016年~2018年,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共报告不良事件15280例次,其中涉及后勤相关事件共2231例次,占15%。”该中心主任陈海啸说,患者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找出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不良事件上报过程中,倡导“非惩罚”文化是众多管理者的共识。肖明朝说,以前都是惩罚性文化,后来发现这种方法不奏效。现在,大家都回归到一种公正的文化,也就是说,报了以后,不是惩罚不惩罚的问题,重要的是把错误分享,同时要引以为鉴,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让患者成为好助手
“患者安全和医疗安全最大的不同,是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也是最高位,同时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放在同一个战壕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处长向准说。肖明朝也建议,医院要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整个诊疗过程,使其成为患者安全维护的助手,共同认识疾病、参与制定诊疗方案,共同战胜疾病。
在“2019患者安全推进会”上,有一位特殊的演讲者。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患儿家长委员会主任沈琦俊。今年3月,该院患儿家长委员会成立。历经“报名—筛选—通过—竞选”,这位金融从业者成了家委会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翟晓文介绍,患儿家长委员会是由在医院有过就诊经历的适龄患儿、患儿家庭成员、家庭照护人员组成。目前,家委会通过线上和线下提案征集,共征集提案34份。其中,家委会为推动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讨论出若干条推进措施,包括拟发起对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自主管理倡议、安全用药科普进幼儿园等。
在中日友好医院,患者还能见证重大手术。孙阳说,医院在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建立重大手术和重大疾病见证制度,具体来说,在医患双方沟通时,会视情况邀请医患办、律师或者第三方在场进行见证,是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2018年共有200多人次进行了见证,无一例发生医疗纠纷。
但是,患者参与诊疗过程是有“度”的。为更好地了解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接受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884名医生、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生更希望患者准确告知既往史,做好坠床等防护,护士更希望患者能配合治疗、配合检查。尽管医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医护人员普遍对患者共同参与医疗决策接受度较低,同时医护最不能接受患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医疗信息。
让医生快乐工作也很重要
“世界患者安全日的确立,让我们看到了各国对患者安全的重视。但具体到患者安全的内涵、标准等并不是很清晰,上升到制度和法律的层面也比较困难。”对从事与患者安全有关工作十几年的向准而言,患者安全是一件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情。
难在哪?“患者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有系统观念。同时,这也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将功夫做在平时。这些都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向准说。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施南说,去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年~2016年间医疗可及性和质量(HAQ)的变迁情况和最新排行榜。在2016年,中国HAQ总体分值77.9,在195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但是,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了43.5,其中,北京最高91.5,西藏最低48.0。
在推进患者安全的“长征”中,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医院管理者们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肖明朝说,牢固树立患者安全至上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能非常重视医疗技术,但是关注患者安全还不够,应时刻把“安全”二字入脑入心入髓,要刻在自己的心上,体现在从医的行动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则呼吁要保护医务人员,比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的影响。他说,研究表明,过度疲劳的医生出现医疗差错的概率, 比他们自己报告的医疗差错率高出1倍多,即使医疗机构安全等级较高,若医生的职业倦怠水平很高,该机构的医疗差错率会增加2倍。因此,让医务人员快乐地工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