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和垃圾分类的属性分析
垃圾和垃圾分类的属性分析
我们做一件事,首先要了解这件事的属性和性质,这样,才能制定和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同时,这样的政策和措施也才会“师出有名”。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一)污染属性分析
1、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物。
毛泽东同志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套用这个句式,“垃圾是污染物?还是资源物?这个问题是垃圾分类的首要问题。”
我们说,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物,其次,是一定条件下的资源物。这个条件是前端需要分类,需要宣传动员、需要出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的“组合拳”,并且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配合。当然,还要付出必要的劳动成本和经济成本,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这种成本可能会超出原生资源的价值。
在垃圾处理领域,我们会经常听的一句话耳熟能详的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充满了“诗情画意”, 但不能做决策用。应该还加一句“但放到正确的位置,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因此,现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口径要从“文明、安全、生态”着手,要将原来的“变废为宝”的说法剔除。
2、确定污染属性定位,它的意义在于影响相关方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首先是产生者的态度。包括居民和单位,因为垃圾是污染物,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那我得减量,我得分类,我得付费。
如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那应该是产生得越多越好,我不用减量,也不用分类,更不用付费。甚至还可以说,因为是资源,政府应该要花钱购买我产生的垃圾。
其次,政府的态度。因为垃圾是污染物,政府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再次,企业的态度。处理垃圾是首要任务、控制污染是基本要求、处理费应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行业属性分析
1、垃圾是准公共物品
经济学一般把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费的各类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私用物品,另一类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又分为两类:能够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之为纯公共物品,比如国防、外交、法律法规等;不能严格满足这两个特征,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医疗、能源、交通、垃圾处理、公园等。很明显,垃圾分类处理是准公共物品。
2、垃圾分类处理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再细分,垃圾分类处理又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因与污水处理、供电、供气、修建公路等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即普遍性,因此,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参照、借鉴这一类别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修建公路方面的做法。最终的出路,引入市场机制,走ppp之路,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但又由于有自己的特殊性,又不能完全照搬它们的政策,垃圾分类与污水处理、供电、供水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垃圾分类是“逆向物流”。
(三)经济属性分析
1、正外部性的行为
从前面“六个有助于”分析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可以带来具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且从全局、长远来看,也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制度的重新设计,后面会详述。
垃圾分类与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虽然,教育本身是要花钱的,但对全社会文明、劳动者素质等都是有利的,所以,国家需要大量财政的投入和支持。
在经济学中,垃圾分类和教育都属于正外部性的行为。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他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2、解决正外部性的三种主要方法
确定为外部性的行为,它的意义在于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经济学家提出了三个解决方向,第一个是征税和补贴,对于经济主体的行动来进行调节;第二个是科斯定理,通过界定产权和降低交易成本,多方协商来解决外部性;第三个是企业合并,减少竞争带来的外部性。
(四)社会属性分析 垃圾分类属民生及公益属性,所以需要政府的重视及全社会的参与。全社会参与的意思是“三出”——即出钱出力出智。需要多方筹集资金,需成立垃圾分类回收基金以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各方面的工作;需要NGO及大量的志愿者的参与。
(五)小结 正是因为垃圾分类由这些属性的叠加,很容易被外在的表面和现象所迷惑,从而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对症下药”。需要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眼光,才能甄别得出,才能分别施策。如“白光效应”一样,需要三棱镜才能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