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点亮夕阳红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表示“契合了老百姓的诉求”。
医疗护理需求加速叠加
2月24日,山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财政税收、土地规划、行政许可和人才队伍五大保障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
“目前,山东省已提前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全国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仇冰玉对记者说。调查还发现,山东省老年人中67.1%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患有疾病,23%生活半自理,4%完全不能自理。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占总人口比例16.7%,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使生活护理需求与医疗健康需求双重叠加,迫切需要推动医养结合。”仇冰玉说。
“我们正在建设医养结合机构。”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说。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是云南省近期打出的“三张牌”。“要吸引更多人来云南,医养结合是必选项。”蒋立虹表示。
“医养结合不是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文娱活动,还要提供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表示,我国急需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医养结合型机构。
“多头管理”引发“多头不管”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张晓庆调研发现,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制度安排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的模式,分属不同行政部门主管。前者属于卫生计生部门主管,后者则由民政部门主管。另外,医保报销由人社部门管辖。“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原因,各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融合机构中,虽然有分工,但仍存在业务交叉情况。”张晓庆说,“多头管理”很容易引发“多头不管”,各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缺乏顶层设计是大家诟病的另一个方面。“照护有了,就是医养机构吗?”仇冰玉反问。他指出,目前医养结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分别需要哪些服务,什么项目可以入医保等。
张晓庆指出,医养融合服务业还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比如在现有政策规定下,医院没有资格设立养老床位,医养结合游走于合法与非法的边缘,稍不留神就“掉下去了”。同时,在获得医保报销、抵御风险方面也受限制。如对居家老人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尚未得到医保的有效支持。同样,对于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都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统筹,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仇冰玉说。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建议,鼓励医疗机构投资兴办更多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为一体的“医养一体化”服务机构,或对部分基层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
要紧的是强基层、揽人才
如何将医养结合做好?强基层和做好人才培养是代表、委员共同的心声。
目前,山东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5%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享受不到医疗护理服务。基层向家庭延伸的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如医疗行为要求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而输液、手术等受家庭环境条件所限,抢救过程中一旦有患者死亡,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没有法律规定可以保障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主任肖新月表示,社区医院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养老机构与社区医院签约,都是很好的医养结合模式与方向,但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肖新月建议,各地应在城镇化建设等相关区域发展规划中,统筹设计养老医疗相结合的功能布局,重点解决阻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中的瓶颈问题。
“推进医养结合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干事的人。”章晓联说,养老机构遇到老人突发疾病往往会措手不及,我国目前具备一定医学素养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严重缺失,按每千人口中至少有两名的标准计算,我国至少有230万健康护理人员缺口。章晓联建议,大范围开展医养专业人才集中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就业,并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大对医养康护人员的定期抽查,确保对老年人权益和尊严的保护。
仇冰玉建议,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给培养医养结合人才的学校和学生适当扶持。同时,拓宽医生多点执业形式,激发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