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定向公关”平台
除了赞助外,企业对于“公关”参加继续教育的医生的渴望,也是中华医学会的生财之道。
按照早前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规定: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
在这份规定中,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包括医生、护士以及医技人员等,每年均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学分获得的途径包括医院内部培训、地方医学论坛和高规格继续教育学习,以及发表论文等多种形式。
作为卫计委授权的医生继续教育基地,中华医学会高规格、高质量、高频次的各分会学术会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大医生群体累积学分的理想渠道,进而成为制药企业寻找各自具有“处方权”医生的平台。
“医学会当初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业务交流和业务提高,客观地说,现在依然是它最主要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现有医药体制下,集中了这么多‘最重要’医生的地方,想要独善其身也是不太可能的。”前述接近中华医学会的知情人士表示。
有医药企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反映,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各分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级别人士有时候会显得“高不可攀”,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他们代表的重点城市三甲医院还有区别;但来参加继续教育的医生来自全国各地,同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的医生也会轮流来上课,寻找目标市场的医生,并通过不同级别的赞助拿到医生通讯录,这种“精准投放”对于企业拉近和医生的关系往往事半功倍。
灰色地带有待阳光化
“其实这次暴露的问题就是中华医学会生存的灰色地带,‘权力’过于集中,企业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又没有适度的监督。”昨日,前述医药行业权威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不少观点均认为,作为非营利机构的中华医学会,承接了很大一部分国家卫计委医学教育的职能,在国家不拨款的情况下,接受企业赞助等形式并不违规,关键是是否正当使用接受的赞助。
按照中华医学会公布的主要职责,其主要业务包括: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技项目的评价、评审和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等);开展专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等多种任务。
“我国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现状表明,对医疗领域商业贿赂行为‘防’的能力不强,‘治’的效果不佳。”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曾撰文称,中国亟须建立一份专门规范医生报酬的“阳光法案”。
他表示,按照美国现行的《医生报酬阳光法案》,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要按照相同的标准公布信息,包括对每笔支付给医生超过10美元的信息进行披露。“信息公开的好处,既利于审计和发现问题,同时也能有效防止中标后修改交易价格的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一方面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公布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为企业的正常营销行为和公益行为划出‘阳光地带’,让企业更加积极、规范地参与到医学科普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