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医疗专护病房,老伴该去哪儿呢?这里的护士好,费用也省。”11月1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里,75岁的马大爷对记者说。马大爷的老伴是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建立1年多来,众多受益的失能老人之一。
“我没劲帮老伴翻身,唯一的儿子要上班,家里哪有这个条件。”马大爷介绍,老伴因脑出血在青岛某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住了1个月、在普通病房住了2个月后,转到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1年来,在医生、护士的照顾下,马大爷老伴的尿管、胃管都撤了,精神头很好。“只需每天中午来给老伴送次饭,陪陪老伴,洗澡、洗脚、排便等生活护理,都是由护士来做的。”
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介绍,在区级人民医院的转型发展中,恰逢青岛市试点开展医疗专护病房,并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医保资金的支持下,医院稳步推进医疗专护病房发展,先后收治病人267人次,床位由28张增至目前的61张,但仍供不应求。
据介绍,青岛市建立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设定了入住定点医院的医疗专护、入住定点护理院的长期医疗护理和居家接受医疗照料的居家医疗护理3种模式。其中,入住定点医院的医疗专护医疗护理费报销90%,个人负担10%;后两种模式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报销96%,个人负担4%。
统计显示,1年多来,该市已有282家定点护理机构开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业务,有近1.5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享受到护理保险待遇,护理保险统筹金支付1.08亿元。随着老年患者从医院转入社区,医保基金的整体支付压力显著下降,实现了“患者减负担、机构促发展、医保少支付”三方共赢的良性发展。
据了解,2012年年底,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38.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03%,远高于全国14.3%的平均水平。其中,城乡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约25万人,完全失能老人约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