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吐槽的“中国式休假”或将迎来改变,全国假日办自10日发布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昨日正式结束。(中国新闻网10月13日)
“中国式休假”经过三天的网络广泛征求意见,终于尘埃落定,正和多数人的预料结果一样, “挪假式”放假遭到了一边倒不的满,由此舆论也纷纷猜测,“中国式休假”或迎来新的修改,但是就该如何修改,恐怕谁也不得而知了。
对于中国现行的休假制度的确给不少人带来了“太凌乱”、“太折腾”的烦恼,调休带来的长时间休假与长时间上班,“大喜大悲”之间让人难以适应。同时仅有的一个“黄金周”也为铁路、公路等交通环境、以及旅游景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问题,车票紧俏、景区爆棚,不安全因素增多,人满为患在此显得尤为突出。让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变得不够尽兴甚至是扫兴,由此“中国式休假”遭到舆论一边倒的吐槽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它不适应我们,那就该做出调整,这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此也要为假日办的善于征求民意、敢于直面问题的举措叫好。但是比起这个更重要的是调查过后的整改落实,也就是说 “中国式休假”该怎么修和如何休的问题。特别是在“黄金周”休假的问题上,如果说只是简单地将调休制度取消,那么此种“朝三暮四”的举措只会引起更多的吐槽和不满,但如果不改那么又该如何来顺应民意?难道是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这就要靠决策者的智慧了。
其实,对于“中国式休假”引发的不满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制度的修改上,还有隐藏在深处的制度落实上。近些年,随着工作节奏、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快、提高,越来越多人的休假权力已经很难得到保障,“不是不想休而是不敢休”成了很多人的心声。特别是对私企员工和农民工这些休假权利保障的弱势群体先不要说什么“带薪年休假”了,恐怕就连最基本的国家法定节假日都难以保证。
休假是一种国家福利,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它绝不该是局限于某个群体的或是大部分群体的,而是应当惠及全民的。或许修改“中国式休假”还需要一段过程,但是如果能够保证所有人都能休完规定的所有假期,这也不失为排民愤、解民怨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