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支架系统有多少是合理使用的?有无评价标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公布了一组数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2009—2010年美国50余万例冠状动脉介入(支架)分析报告:71.1%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8.9%为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冠心病支架治疗99%符合规范,使用恰当;而稳定性冠心病支架治疗合理应用仅为50.4%。也就是说,在美国稳定性冠心病人中,一半的支架使用不合理。“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胡大一说。
虽然没有研究数据,但是介入疗法用得过多,已成为国内业界的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卫生部脑防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提供了一组数据:2011年全国基地医院筛查出狭窄率在70%的病例中,搭桥手术治疗和介入支架治疗的比例为1∶4,美国的这一比例为9∶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早开通血管越好,置入支架是最有效的办法。稳定性冠心病,置入支架要认真掌握指征,不能盲目,要视血管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及用药效果来决定。”胡大一说。
患者没有明确缺血证据,就不该植入支架,反之就是合理。“从我们医院接触的病例来看,80%以上的缺血病例都适合做支架手术,剩下的建议外科搭桥治疗和药物治疗。”
为防范不合理使用技术的行为,几年前,各地卫生部门成立质控机构。北京市也成立了质控中心,质控中心的专家组每半年对北京市49家开展该疗法的医院进行抽查。重点抽查三个方面:核对介入支架的数量、死亡病例、是否规范治疗。其中,是否规范治疗主要看三种情况:单支血管放支架的情况是否狭窄率超过70%、单支血管放支架超过3个、3个及以上血管病变放支架的情况。
“我们的标准是自己制定的。别的省市有没有这样的评估标准,不太清楚。但是确实没有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杨跃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