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病人及被污染物皆可患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很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漱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手足口病治愈后还有一段排毒期,因此,还需把孩子隔离10天,才可外出或上幼儿园,以免传染他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预防家中小儿患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并要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防治强调】
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臀部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相关手足口病的患病症状,必须要到正规定点医院及时诊治,以免延误。
预防保健 做好卫生消毒管理工作
提醒家长注意,要牢记预防手足口病的“十五字”口诀,即勤洗手、喝开水、勤通风、吃熟食、晒衣被。
如果家中已经有孩子患手足口病,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用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时告诉老师,要在孩子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返回幼儿园,以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如果大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切实按要求做好以上防范措施并落实到位,对预防手足口病、控制疫情、救治重症患儿,特别是对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强调】
在疾病流行期间,医务人员要注意,应认真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中,要严格按照卫生、消毒管理办法,做好洗手或手的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