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东方健康讯: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常用药品标价比出厂价高很多。记者随机选取20种常用药品,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中间利润最高达到6500%以上。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药价飙升“潜规则”——医生参与药品竞标分成。(11月21日《北京晨报》)
这些常用药出厂价大都低廉,可是经过许多关口后,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最离谱的两种药分别是: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4毫克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52元,中标价为16元,医院零售价为18.4元,中间利润超过3400%;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药品从出厂最后到病人手里,药价是孙悟空翻起了筋斗云,被业内人士称为“天花板价”。
按照我国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办法,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奇怪的是,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部门,对于药品中标价是如何制定的都避而不谈。这到底是为什么?知情人透露,药品投标和定价工作实际上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负责,医药代理公司大权在握,当然就有了定价的随意性,谁得多少钱早被代理公司暗里定夺了,就这样,“天花板价”药品出笼了,闪着鬼魅的眼睛盯上了一个个病人。
这就是药品招投标过程中的“潜规则”,这个潜规则由医药代理公司来控制。药品集中采购部门和医药代理公司之间到底达成了什么默契,要心甘情愿的将权力拱手相送?医药代理公司制定中标价时将就医生拉了进来,医生从中获利,还有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都被揉进了医药代理公司建立的利益链条,而这些被瓜分的利润最终都要由病人来买单。